“他鄉客”書寫“家國情” 讀懂僑批故事正當其時
中新社北京11月23日電 (金旭)伴隨著華僑出洋謀生,一封封僑批記錄下他們不忘根脈、艱苦奮斗的歲月。如今,這些“信款合一”的特殊家書不僅在博物館中守護珍貴記憶,也活躍在課堂上、舞臺上,吸引越來越多的目光。
“死后重生為僑批,開辟新路再起行?!?9世紀下半葉,布袋戲藝人黃日興決定在廈門和南洋開辦批局,把來自家鄉的牽掛傳遞給遠方游子,不料出師不利,遭遇沉船,護送的僑批也全部失落海中。鄉親們不但沒有埋怨,反而安慰、鼓勵他,給了黃日興重整旗鼓的信心。
這一幕來自歌仔戲《僑批》。歌仔戲省級非遺傳承人、一級演員莊海蓉是主人公黃日興的扮演者。她表示,在綿延不斷的閩南海洋歷史文化中,愛拼敢贏的華僑先輩用“僑批”承載起濃濃的鄉愁和嘆不盡的流年。
舞臺上,遠走南洋的黃日興在同伴的幫助下逃出金礦,帶著華工們的贍家批銀和家書返回故土。潦草字跡背后細致入微的關懷給僑眷的生活帶來希望;見字如面,漂洋過海的“回批”也讓華工有了盼頭。
“正是這些場景觸動了黃日興,他甘愿冒著風險,頻繁穿梭于海浪間。手中的一沓沓僑批成為華工連接家庭與僑鄉的情感寄托和紐帶?!鼻f海蓉說,黃日興在歷史上確有其人,他創辦了廈門第一家專營銀信匯款的“日興批局”,“我在角色演繹的過程中被華僑先輩心系家國的情懷打動,他們從未忘記兌現對家鄉、對親人的承諾”。
“僑批背后的文化根源來自中國人的家庭觀念?!敝袊A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寧一表示,正是因為重視親情和家國同構的傳統認知深入骨髓,廣大海外華僑才會通過僑批僑匯,為民族獨立、家鄉發展作出重要貢獻。
雖然僑批早已退出歷史舞臺,但收藏僑批的各大博物館內一封封泛黃褶皺的紙頁,依然能帶領人們走進那段守候錦書鴻雁的歲月。不論是中秋時節那些躍然紙上的“均安”“至盼”和“祈勿慈念”,還是隨批附帶的中醫藥處方、藥材藥品和養生保健方法等,這些平實具體的文字一下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。
“有的僑批書法文字優美,有的僑批擁有專用信箋、信封,這些都能為文物煥發活力提供新思路?!睂幰徽f,要讓年輕人讀懂僑批文化,需要更多的“打開方式”。博物館可以集思廣益,利用僑批的特點制成博物館打卡印章、日歷,復刻出年代感十足的信紙、筆記本等周邊商品,打造出富有僑批風格的“手賬”等系列文創。
“僑批是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財富,各大博物館需要在僑批內容的整理和解讀方面下功夫,挖掘出特定人物、家族、機構、地域等史實素材,把僑批故事講得更加生動明晰、多元立體?!睂幰槐硎?。(完)